因為失敗(的廢文)為成功(的作文)之母,所以我要來打個廢文練習一下...
因為Fb的微網誌太奇葩了,所以搬到這
~短短的分隔線~
收到了一包煎茶做禮物。
一保堂的的包裝如同所有日製產品一樣繁複卻洗練;儘管早已改以現代化絕無異味的鋁箔包裝,卻還是包了層滿是漢字的和紙,不同於另一國不斷的想和中國文化做切割卻老想強佔別人的偉人,節日或文化,和式風格成功得從久遠的中國文化演變出決定性不同的差距。
總覺得茶葉不是個很好用的手信,畢竟現在真的有在泡茶的人少了。要不是天生了一張連喝水都會挑的嘴,迎接它的大概是躺在角落靜靜受潮的宿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嘗出了700cc茶飲裡的不自然,用糖去掩蓋苦味是很蠢的做法。苦味較甜味來說更加關係著人的生命安全,就算是高品質一點的店家使用的"淬茶法"就已經苦定了(茶苦味來源的單寧酸在越高溫溶解度越佳,用高溫淬的必定苦),更不用說其他劣質茶葉大鍋煮出來的味道了。
就算使用的工具不同,沏茶的原理仍舊相同:越燙越濃,越冷越淡;指南上指示的是80度的熱水,剛好是一般開飲機出來的水溫。煎茶雖然算綠茶但茶葉是細針狀的反而比較像是紅茶,看是去與其說是茶葉不如說是海苔絲;可能是蒸過的緣故,茶葉聞起來的味道沒有乾燥的味道反而真的比較會讓人聯想到海苔,只是帶了點植物的草菁味。隨著細針的舒展,茶湯慢慢上了草色;等到茶湯裡飄著一片片青綠的時候也正好是濃度最恰當的時侯。不是不知道品茗的哪些首泡,二泡,茶壺,茶海,聞香杯,...什麼的講究,卻還是喜歡用馬克杯或保溫瓶裝著喝,隨心所以只要不逾矩又有何妨?
如果你知道水的味道,我會告訴你讓人真正的茶就有著像是頂級銘水的味道。雖然煎茶的香氣不是習慣的茶香,但入口反覆咀嚼之時口腔中充滿的仍是習慣的悸動,是甜的卻不是甜的,因為對甜味敏感的是舌尖不該有著如此充滿的感覺;是苦但又不是苦,的確能這樣讓整個口腔感受的只有分佈廣泛的苦味受器,只是卻不苦,也許如同痛會被認知為辣,這種不太苦的苦又被稱為甘。入喉,茶湯經過舌根,喉嚨這些個苦味受器最多的地方,大量卻不強烈的神經衝動傳遞了更甜的甘;茶湯離喉,植物的草香由會厭擴散入喉,些微單寧酸刺激著唾腺;頷下,舌下和腮腺,泉湧般的分泌唾液,澀卻不難受。
最後,一點點心悸的感覺是咖啡因的味道。
~又一條短短的分隔線~
打好久,...難怪作文退步那麼多不過慢慢打手感終於有回來一點了應該不會有人看吧有人看就算成功的寫出能吸引閱卷老師的東西了@@反正有練有保佑,至少到時候比較不會打結QQ